记者沉浸式体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——大漠孤烟直,神舟展雄姿

来源:交汇点客户端 时间:2023-05-30 22:44:08

时隔半年,太空再一次迎来神舟系列飞船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5月30日9时31分,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,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,取得圆满成功。

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9次飞行任务,也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。任务的成功,标志着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常驻太空的时代已经到来。

内场直击到底有多震撼?江苏航天人如何助力发射任务?近日,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作为国内受邀的极少数媒体之一,跨越2000多公里近距离体验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全过程。

内场直击火箭发射,兴奋和激动溢于言表

30日凌晨4时30分,手机闹钟准时响起,记者迅速翻身下床收拾好录音笔和相机朝集合点奔去。第一次来到位于东方航天城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,记者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,装相机的行李箱在地上滑倒多次。

走出宿舍门,天空仍漆黑一片,在航天城“航天路”上,其他媒体的记者带着“长枪短炮”也在“冲锋”,目的是抢到一个好机位,来见证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景海鹏、朱杨柱和桂海潮的出征瞬间。

5时许,记者爬上观礼台就位,架起相机对着航天员出征点问天阁翘首以盼。6时40分,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景海鹏、朱杨柱和桂海潮迈着稳健的步伐,走出问天阁一楼出征大厅,出现在圆梦园广场上。“向航天员致敬!”“祖国和人民期待你们载誉凯旋!”看到三位航天员出征,问天阁圆梦园广场的欢送人群挥舞国旗、鲜花,大声呼喊,为他们祈福加油。

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,胜利歌声多么响亮,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……”伴着乐曲《歌唱祖国》,现场民众用力挥动着手中的国旗为航天英雄送行,记者也情不自禁高声歌唱。

3位勇士身披沉重的白色战袍,迎着大漠朝阳,缓步走向开往载人航天发射场的专用车辆。在多辆摩托车的护送下,车队穿过夹道欢送的人群,向5公里外的载人发射塔架进发。

此时,在距地面几百公里的轨道上,中国空间站已作好各项准备进入了交会对接轨道,等待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到来。

晨光下,发射塔架由上至下徐徐打开回转平台,长征二F火箭托举着神舟十六号飞船离开塔架的怀抱。火箭露出全貌,白色的长征火箭耸立在蓝天与荒漠之间,直指苍穹。火箭箭体上鲜红的五星红旗和“中国航天CZ-2F”字样格外醒目。

9时31分,“……3、2、1,起飞!”全场观众跟着0号指挥员的口令同声高喊。刹那间,大地震颤,烟尘沸腾,长征二号火箭发出巨大的轰鸣声,随着此起彼伏的快门声,火箭托举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直入云霄,飞向太空。

约10分钟后,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,进入预定轨道,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,发射取得圆满成功。“我看到神舟十六号发射成功太高兴了,航天员里面还有我们江苏人朱杨柱叔叔,我以后要好好锻炼和学习,成为像朱杨柱叔叔一样的航天人。”在发射现场的无锡市大桥实验小学学生朱恺言倍感激动。

16时29分,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,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 6.5小时。16时22分,3名航天员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。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胜利会师,太空里再次响起了中国出差六人组的欢笑声。

偶遇家乡人,江苏智慧为航天梦奉献青春

发射任务成功后,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应邀走进离发射塔架不远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,参观刚刚举行完庆功会的发射指控大厅,偶遇到了在电视中耳熟能祥的中国航天界“大佬”,与两位江苏老乡搭上了线。

指控大厅内几排电脑一字排开,屏幕上写着“热烈祝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”的金色大字。尽管已在新闻直播上多次见过,但踏进宽敞明亮的指控中心大厅,能感受各岗位工作人员态度的严谨与扎实,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各项指令就从这个大厅里传出。

漫步大厅内,记者遇到刚刚结束任务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0号指挥员吴华。他的工作特别忙,只能和记者简单聊上两句。在神舟飞船发射前,指挥大厅中发出倒计时口令的人被称为“0号”,“0号”是飞船发射过程中发射场的最高调度员,也是备受关注的岗位之一。“驾轻就熟只是表面体验,内心其实是很忐忑的。”吴华坦言,发出倒计时口令不是读秒那么简单,每次任务都不是上一次的简单重复。“任何一个小环节、小问题都会引起系统一系列反应,我们随时得应对这些问题。既是保证产品的可靠性,又要保证人员的可靠性,更要适应各种各样的天地条件,确保任务如期实施。”

在中国空间站“硬核”筑梦的过程中,从来不缺乏江苏人艰苦奋斗的身影。火箭燃料加注专业高级工程师唐琰是江苏南通人,作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氧化剂加注工作人员,唐琰还是有些兴奋与紧张。他形容这种心情就像距离发射架不足百米的那棵“树坚强”,尽管扎根在戈壁大漠、尽管经历数十次火箭尾焰几百上千度高温的炙烤,总能伴随春的脚步抽出新芽。

易燃、易爆、毒性大是燃料的典型特点,来到中心19年的唐琰却说“誓做火箭腾飞最可靠的‘推进剂’”。“每次加注,都是一场严峻考验。”唐琰告诉记者,所以每次燃料加注都要万分仔细。从加注罐间到塔上的所有管路,每一处他都要亲自检查,19年里从未出过人为差错。

同样是江苏人,来自盱眙的阮晓雷,是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“学霸”,也是被航天员在舱内展示国旗的画面吸引,产生了对酒泉的神往。“我的父亲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服过四年兵役。当年我做出去酒泉的选择,父亲是最支持我的一个。”阮晓雷告诉记者,作为中心技术部工程师,他主要负责航天器装测。“从任务进场到点火发射,倾注满腔心血的发射任务成功了,就好像自己的孩子养大成才、考上大学一样。”阮晓雷说,工作二十年,每次任务都有技术创新,他亲眼见证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。

站在全国大舞台,航天城内与同行大比拼

作为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,境内境外媒体纷纷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。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,本次发射任务共有国内外百名记者注册采访。每一次重大主题采访,都是媒体间的较量。大家各显神通,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,搜集有价值的新闻。

刚刚抵达中心,记者计划第一站赶赴发射塔架下拍摄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抵达现场的出镜视频。简单查询后发现发射塔架离记者居住地有5公里之远,没有交通工具怎么办?记者在东方航天城里找到了一家超市,经过简单沟通,记者向超市老板借了一辆两轮电动车,载着摄影记者驶向塔架附近。由于交通工具的优势,记者优先找到了东方航天城内的地标作为出镜视频的背景,成为当日记者出镜视频中的亮点。当记者返回时,电动车的电池仅剩半格电,勉强回到居住地。

因为居住条件有限,主办方给记者安排的宿舍只有单人床和小课桌,没有无线网环境。如何传回动辄几百兆的视频素材及图片?入住后,记者把两张桌子拼成工作台,取出出发时准备的备用手机,搭建专用无线热点,在发稿上抢得先机。在航天员出征仪式上,虽然记者在凌晨5点就已抵达,但观礼台上的有利位置大部分被占据。出征仪式即将开始,如何寻得有利位置?记者向工作人员介绍新华日报·交汇点为世界媒体500强,经过沟通和协商,寻得一处绝佳拍摄位置。

出发前期资料收集时,记者就了解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不少江苏航天人。紧锣密鼓的发射任务结束后,虽有姓名,但找来自家乡的采访对象是个难题。记者想起在东风航天城内航天文创店的丁老板是宿迁沭阳人,经过打听和人找人,终于在发射当天联系上了两位来自家乡的采访对象。丁老板说,他在酒泉呆了30年,看到家乡的媒体很亲切,他的父亲也经常看《新华日报》,所以在帮忙寻找来自家乡的采访对象时,非常尽心尽力。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张宣 邓宇轩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大众净水网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